#疫情下的考研#啊啊啊啊!一直低烧不退,…来自花店不打烊…

???

「公益·启明星带读计划」是传播匠每年年初针对考研新生的公益带读活动。学长学姐会精心挑选几本最适合新传学子入门的书籍,在群内发送相应的pdf。

?

带读期间,学长学姐会在传播匠微信群内发布读书任务,督促大家读书打卡,为大家答疑解惑。在每本书带读结束后,学长学姐会在cctalk上以直播的形式再次总结本书的重点、难点、考点,以及分享读书体会、读书笔记。

?

认真打卡的新传考研er还会有带读笔记、传播匠可爱周边、专业书框架图、全程班/阶段版优惠券等奖励!详情请戳??23·启明星带读计划:这3本必读书带你入门新传!

?

第二本阅读任务:《新闻理论十讲》打卡完成√

?

小西学姐已经给大家整理好了上个月的读书总结,今晚7点,将在cctalk和大家一起对《传新闻理论十讲》进行全面总结,一起来看吧!

?

01

第一讲带读问题

?

1. 新闻与宣传、舆论的定义是什么?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

(2)宣传的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 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3)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论的定义在第十讲中有详细叙述, 在第一讲中作者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舆论的某些特征。)

?

2. 新闻与宣传、舆论的区别在哪里??

(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

a. 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注重的是信息的传播,信息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宣传注重的是形式,通过一定形式给当事者让当事者接受某种 观点和理念。?

?

b. 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注重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宣传注重的是反复强调某种观点。?

?

c.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传播的内容必须是事实;宣传的内容是一种观点、认识、理念。?

?

d.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将事实传播出去,失去时效性,新闻就没有了价值。宣传需要把握对宣传者有利的时机,致力于产生最大宣传效果。?

?

e. 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传播注重的是沟通,让接受者知道新近发生 的事实;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

?

f.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传播注重被报道双方的平衡、版面的平衡;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对传播者不利的另一点。?

?

(2)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

a. 本质不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

b. 传播特点不同。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

c. 主体不同。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

3. 中外对“新闻”的定义有何不同?

(1)欧洲文明中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的目的,但是接受者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情来听的,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西方社会中新闻与传播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 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

?

(2)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即对任何正规的信息传播,都得宣传官方的道统。在这样的历史惯性下,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宣传成分不可避免地比较浓重。

?

4. 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出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该篇文章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上,此文章发表的背景是1942 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

?

5. 新闻的特性包括哪些???

(1)新闻报道的是现实事物。?

(2)新闻具有时效要求。?

(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

(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

02

第二讲带读问题

?

1. “新闻价值”理念产生的四个前提是哪些??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即所谓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符号指除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所有符号,如鼓声、烽火、标识、图像、手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又分为三类:体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其中,体语包括动态的动作,静态的姿势和有声无意的类语言。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又分为象征和实义两种。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则包括所有作用于听觉器官的符号。

?

?2. 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需要具备哪几种“不知”的情形?

(1)突发事件:偶然突发的事实,比如突发火灾、地震。?

(2)最新变动:常规的事实忽然发生了异常变化,比如原本按期举行的奥运会 延期了。(3)最新发现:过去的事实最近才新发现,比如发现了宇宙中的新行星。?

(4)最新观点:被揭示的隐秘观点。?

(5)最新知识

?

3. 新闻价值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

知识扩充:价值判断是什么,如何定义。价值判断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 的价值,价值有主观性和多元性、客观性、社会性。价值判断表达人们的道德态度、意愿、需要,以及基于共同价值的行为期待和结果期待。

?

4. 公众对信息的选择有哪三层的内容??

(1)选择性接触。又名选择性注意,人们只会注意到和自己观点吻合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在注意和接触的基础上,人们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信息 进行自己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俗语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选择性记忆。人们只会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

5.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有哪些?(提炼出关键点进行回答)?

(1)小概率事件?

(2)不确定性?

(3)利益相关?

(4)影响力?

(5)心理距离?

(6)著名人物?

(7)冲突性?

(8)情感性?

(9)反差性?

(10)心理替代性?

平时常用的新闻价值的要素有?

(1)时新性?

(2)重要性?

(3)显著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

6. 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七个原因。(精简回答)??

(1)宣传要求压抑了专业新闻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2)传媒市场的需求影响了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选择。

(3)发生的时间、记者是否在场、传媒值班人的偏好、省力原则对记者工作的影响、事实本身的性质影响人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4)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5)文化上接近或利益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6)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7)在内容中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

7. 网络时代的标题党有何特点??

(1)煽情内容偏多?

(2)新闻要素不全,断章取义?

(3)碎片化形式传播?

(4)自媒体以盈利为目的,缺乏媒体素养

?

03

第三讲带读问题

?

1. 新闻的真实是什么,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是什么???

(1)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

(2)检验新闻事实的标尺是事实。

?

2. 新闻真实性的六个具体表现中,你认为哪几个表现能够做到?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六个具体表现,其中第 2、4 和 5 点能够做到。?

?

(1)在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当我们在新闻中引用材料时,需要做好事先的查证,同时标明来源。?

?

(2)对人、单位、事件的评价要客观。作者认为,客观的评价是一名记者必须做到的,且是能够做到的。?

?

(3)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第一个问题中说道事实是检验新闻的标尺,所以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

关于其他几点表现,不同的同学可能有不一样的看法。学姐认为,这六个具体表现都能做到的情况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在查证事实的路途上向六个具体表现靠近,所以大家在答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时需要注意,这些具体表现不是错误的,是相对理想化而已,在答题时还是能够答上去的。至于为什么问大家哪几个表现能够做到,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新闻采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让大家有所思考。

?

3. 新闻真实受到哪些自然制约??

(1)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这里大家需要注意到一个理论,就是 “媒介世界”和“真实世界”。“媒介世界”是媒介通过各种报道、新闻和信息为人们所构建的一个世界,不等同于“真实世界”,我们看到的东西大部分是媒介为我们构造的,很大程度上我们都生活在“媒介世界”里。?

?

(2)具体新闻的真实受到新闻报道的简约的影响。媒体的版面、立场、方针等 方面都会导致媒体没有精力完整的报道出来,因此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过程,也就是“有机的报纸运动”。期间可能会有报道中断、报道烂尾等情况出现,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

(3)新闻是否真实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这个方面主要涉及传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

(4)选择新闻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导致每个人对事件的理解不同。同时李普曼提到,人具有刻板印象,先入为主的理解方式也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4. 新闻和真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真相是新闻的本质和全貌,同时真相是新闻报道中不断靠近的终点。马克思提到过“报纸的有机运动”,事实本身不会像报道的那样简单,具体新闻的真实表现只能表现为一个过程。

?

5.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是哪些??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2)体制性失实。?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

6. 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包括哪些方面??

(1)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采访需要多方查证,而不是只听一面之词。??

(2)编辑过程中的差误造成的失实。一种是编辑想当然,一种是自作聪明。?

(3)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

(4)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

?

7. 新闻策划是什么??

新闻策划是指传媒自己“策划”事实而后报道这个事实。

?

从第一个方面理解,新闻发生以后,传媒“组织报道”,这个方面理解的新闻策划是——讨论如何报道以及从哪个角度报道,在这个方面上称“组织报道”为“新闻策划”是没有问题的。

?

从第二个方面理解,如果是新闻自己制造“事实”、推动“事实”发展或者找个由头去做报道,这叫“新闻策划”造成的新闻假事件,也叫传媒假事件,这是不可以的。一般来说,我们遇到的新闻策划指的就是策划新闻,是一种错误的传媒行为。??

8. 传媒假事件的特征有哪些??

(1)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

(2)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者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3)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4)结果产生暧昧的“真实”。?

9. 新闻工作造成科学新闻的失实的情况。??

(1)记者对于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2)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和有附加条件的,新闻报道者却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3)传媒报道科学时使用大众化语言会不可避免的报道内容不够真实

?

04

第四讲带读问题

?

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包括哪三个方面??

(1)19 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传媒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商业化传媒的目标是尽可能扩大受众群,维持运营。?

?

(2)19 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这时的哲学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事物的,而且最终可以完全地认识事物。这一变化,无形中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发生了变化——可以把外部事实比较全面地报道出来。?

?

(3)传播科技的发展支持着客观性的理念。19 世纪后半叶的照相复制理念(能够对现实精准、准确并被广泛辨认),影响了后来的新闻客观性。

?

2.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文中写到,客观性若是一辆马车,拉动它的是

两匹马:跑在前面的是商业,后面紧跟的是政治。?

?

(1)商业原因。政党报刊时期,报刊被用作党派政治斗争的工具。其党派性强, 可信性差。所以读者很少,销量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剧,交通和商业繁荣,印刷技术更新,同时民众对政党报刊常见的造谣诽谤和攻击谩骂的内容非常厌恶。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下,于是西方报业市场出现了商业报刊,形成商业报刊 与政治报刊并存的局面。?

?

(2)政治原因。学者哈贝马斯:随着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建立和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报刊业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压力而真正从事商业活动,争取盈利。在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法国和美国为这种传播信念的报刊业向商业报刊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

3. 第一次以传媒“社训”的形式明确提出客观性原则在哪里以及什么时候??

1990年美联社提出“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宗旨。

?

4. 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几个层面?这几个层面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新闻客观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念层面,二是操作层面。?

?

(1)理念层面:

a. 诚实。不隐瞒,不夹杂个人情感。?

b. 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c. 不报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d. 不牵扯个人利益。?

e. 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

(2)操作层面:

a. 将事实与意见分开。?

b. 以超脱的情感的中性词汇、观点表述事实。c. 努力做到公正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

5.我国历史上存在的负面概念“客观主义”为何出现?何时停止的?

(1)“客观主义”作为一个反面概念,在我国党报理论中存在了40年,它所指的是这样一种新闻写作现象:不分主次、不分本质和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显示现实。?

?

(2)由于这样的现象的出现,当时的党报将其概括为客观主义,没有注重当时新闻报道中积极鼓励的方面,而是流于表面进行分析。但是这与我们常用的客观主义理念不同,大家要注意。?

?

(3)“客观主义”作为负面概念是在1991年停止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发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其中第五条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

6.我国新闻中主观操控现象有哪些?(简要概括)?

(1)以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在后?

(2)对评价观点的选择不注意平衡。?

(3)通过带有倾向的词语传达主观意愿。

(4)煽情化报道。?

?7.新闻表现立场和客观报道能否统一?该题换个问法就是倾向性和客观性能否统一。??

(1)新闻既有客观性,又有倾向性,二者都离不开事实这一基础。?

(2)在坚持事实的基础上,将倾向性隐含在事实的描述中,就能将其统一起来。

?

8. 客观的职业理念会受到哪些自然而无形的影响?(同时将真实性受到的影响和该题笔记自行进行对比。)??

(1)记者本身就有固定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

(2)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3)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

(4)受众的要求与记者的报道之间会发生认识冲突。

?

05

第五讲带读问题

?

1. 我国的党报有哪两种职能??

(1)党报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 (2)党报还有反映群众呼声的任务和一般报纸满足读者新闻需求的基本职能

?

2. 传媒作为上对下治理的工具有哪两种职能??

(1)为中央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2)为政府设置议事日程

?

3. 你如何评价“法西斯主义对传媒职能的极端错误认识”?

(1)希特勒把媒体视为一种纯粹的工具,带有愚民色彩,而且走得很极端。?

(2)法西斯主义将政治的观念与报纸的观念混为一体,危害了民众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3)法西斯主义利用群体心理和报纸宣传煽动民众,违反了传播伦理。?

(4)陆定一将法西斯主义的新闻观概括为新闻就是政治本身”,即这种“主义”把新闻完全等同于政治,这就为造谣开辟了道路。

?

3. 拉斯韦尔和莱特的传媒四项职能??

(1)环境监测?

(2)社会协调?

(3)遗产传承?

(4)提供娱乐?

?

5. 传媒赋予地位职能和麻醉功能??

(1)传媒赋予地位职能:赋予人和事物知名度,事实、人物、商品、意见等一经大众传媒的报道,就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或社会地位,从而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的效果。??

?

(2)麻醉功能:传媒提供过量信息占据公众有限生活实践,导致人们关系疏远;传媒以丰富的内容虚幻地满足了公众,降低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

6. 舆论监督和舆论监测的区别?

(1)监测是把一个发生的事实客观地报到处去,公众接受以后,根据传媒提供的新情况调整和外部的关系或发出一些声音,对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

?

(2)舆论监督在我国是指通过传媒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

?

7. 如何理解哈贝马斯的技术控制??

(1)在此之前,先了解何为异化。异化是指人创造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反而控制了人。

?

(2)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到,传播除了政治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以外,还有科技力量的控制。科学技术看似客观中立,被赋予了合理性。其实,谁掌握了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谁就对媒体的内容有所掌控。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就是控制的合理性。?

?

(3)现在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技术,都带着它特定的“内嵌的意识形态”。我们感觉不到,因为它可以通过日常的网络信息就能实现对我们的统治。?

?

06

第六讲带读问题

?

1.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1644 年约翰·弥尔顿提出了新闻出版自由的理念。他的主要观点有如下:

(1)人民有不经过特许而自由出版的权利 (2)废除书报检查制度以及以言治罪的法律 (3)由公共理智的法庭裁判书刊的过失同时,他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在多元的信息中认识真理。

?

虽然当时弥尔顿所说的 “出版自由”基本不涉及新闻传媒的出版,到后来“press”这个词才涵盖新闻传媒。不管怎样,弥尔顿为新闻出版自由奠定了理论基础。

?

2. 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过程是怎样的,简要概括。?

(1)在欧洲中世纪,出版权是掌握在教会或王室手中的特许权利。?

(2)15 世纪手抄小报首先出现于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意大利,其反教会的倾向 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恐惧和干预。为了防止反梵谛冈印刷品的流传,教宗曾命令各国大主教对报纸一律实行原稿检查,方许公开传播。?

(3)17 世纪以后近代报纸在欧洲诞生,为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专制政权对舆论的束缚,展开了漫长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4)20 世纪以来许多民主国家均承认新闻自由的重要性,许多非政府组织(如无国界记者)每年针对世界各国作出新闻自由程度评鉴。随着科技进步,新闻媒体逐渐突破来自政府的压力,但也有更多大企业给予新闻业带来新的挑战。

?

3. 怎么理解是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1)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是由自由主义宗师柏林提出的。?

?

(2)积极自由是自我治理,自我控制;消极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

?

(3)但是目前社会很难达到积极自由,个人的素质和社会环境等原因,所以需要法律等进行限制(消极自由)。?

?

4. 什么是绝对的自由和相对的自由??

(1)绝对的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随心所欲,他可以随随便便地去伤害别人, 侵害别人, 如果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追求绝对的自由, 那么我们所有的人都会随时 随地受到侵害。绝对自由将个人权利无限制放大, 放大到侵害他人的利益和财产。一个人的绝对自由就意味着他人的自由被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利和物质利益受到损害。因此,绝对的自由是不能存在的。

?

(2)为了保证整个社会的利益, 保证每个人的权益, 从古到今, 人类社会制定 出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每个人的活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每个人也没有可以追求绝对自由的权利。因此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情, 都要内心衡量这样作是不是法律允许,是不是不违反社会的道德准则基础之上,那么我们都处于相对自由之中。?

?

(3)比如在资本主义国家最开始的新闻自由的制度最终发展成了社会责任制, 虽然社会责任制在本质上只是对自由理论的修正。但是这个过程“争取自由、过度自由、再到规范行业、限制自由、最后回归责任。”?

?

5. 在我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主体应该是谁???

公民是我国新闻出版自由的主体。新闻出版自由的主体:既包括单位,也包括个人。其主体通常指新闻出版单位,自由是指该机构的发行人可以自由决定发表什么或不发表什么。公民个人拥有言论自由权,在美国等商业化社会,个体可以创办媒体以行使自身的言论自由权;在中国,所有的传媒都是党领导的,属于国有资产或党产。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6.“报刊的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威尔伯·施拉姆于 1956 年出版的《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中出来的。??

(一)集权主义理论?

?

时间:15 世纪中叶主要表现:1588 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星法院法令》。

?

主要内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报刊是国家的报刊,维护国王和专制国 家的利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政府应加强对媒介的管控,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 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对违反有关规则的报纸要严加处罚。?

?

评价:集权主义理论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倡导划分阶级性的合理性,极大地摧残了言论自由,给新闻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二)自由主义理论?

?

时间:17、18 世纪?

?

代表成果:1644 年,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论出版自由》中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打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密尔在1859 年出版的《论自由》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意见表达自由的重要性的思想观点。美国学者 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理论中有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

评价:自由主义理论打破了集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对于确立言论自由和平等的 思想观点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出现毕竟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而推出的,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能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理论原有的思想内涵也发生了转变,转而为资产阶级的垄断而服务。?

?

(三)社会责任理论?

?

社会背景:

?

第一,进入 20 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掌握在少数人手 中,谁掌握了媒介资源就相当于掌握了话语权;自由主义理论所倡导的“观点的公开市场” 的理念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

?

第二,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漠视,特别是公众对于政府的决策这方面的信息量掌握不足。

?

第三,战争年代的媒介管制使人们对于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产生怀疑,特别是关于一些 战争消息是被封锁的,公众不能看到真相。?

?

第四,媒介为了获取利益,夸大报道,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 响。

?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原理原则:?

?

第一,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 义务。?

?

第二,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证性等专业标准。?

?

第三,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 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

第四,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

理论评价:

?

第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防止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 矛盾;也是为了给新闻事业注入一股清流,防止新闻向煽情化、浅薄化发展。?

?

第二,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 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

(四)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理论渊源:

?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主张;列宁提出“报刊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

?

07

第七讲带读问题

?

1. 如何理解“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1)法:法在总体上是有阶级性的,也就是说,法是为当权者服务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 己的通知,就要对越出基本界限的人的行为进行限制。法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它要制裁的是 那些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的行为。?

?

(2)法制(rulebylaw)即通过法律进行统治,内涵是统治者用法来为政治服务,法含有被动意思。这种状态不是目的。?

?

(3)法治(ruleoflaw)即用法来治理政治,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法管理,在这里法是主 格。我们追求的是这种目标。?

?

2. 世界上两大新闻法系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1)海洋法系:又称为英美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从英国开始的。其特征是尊重不成文的 习惯法、案例法,在广义上使用“新闻法”的概念。?

?

a.习惯法:习惯就是法律,你违背了习惯就违背了法律。?

?

b.案例法:是从习惯法引申出来的。某个问题本来没有法。某一个案件就这么审理了,于是,下一次审理同类案件,还按照上一个案件的原则审理,而那个案例本身就成为一种法律依据。?

?

c. 不能说英美法系国家没有新闻法,他们有新闻法,这些新闻法有时候体现在习惯法上,有时候体现在案例法中。?

?

d. 就新闻法而言,主要体现在案例法中。某一个案例一旦被大家公认以后,这 个案例本身的文件就成为法律依据。在这个意义上,所有英美法系的国家都有新闻法,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

(2)大陆法系:又称为法兰西法系、拉丁法系,核心部分是意大利。其理念是:出现一个 事情,就一定要用法律来规定它。大陆法系必然要使用成文法,法律尽可能涵盖所有问题, 其新闻法也必须是具体的和成文的法律。

?

3. “诽谤”与“侮辱”具有什么区别??

(1)诽谤:是指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诽谤的要件有三个:?

?

第一,陈述的事实是虚假的,而且这样的事实社会评价为绝对否定性的,包括无 意的图片传播。?

?

第二,虚假的事实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例如报道特定的人有犯罪、违法、违背公德等行为,包括称某个活着的人死了,某个健康的人患某种使社会感到恐惧或鄙视的病,就是诽谤。但是如果确实有这类的病,未经当事人允许而散布这样的信息,是侮辱。?

?

第三,事实虚假的程度判断方面,严重失实或基本失实而损害当事人的名誉,属 于诽谤。??

(2)侮辱是指通过信息传播,泛泛地詈骂别人的行为。侮辱的结果主要是贬损他人的人格和人格尊严。诽谤可能用词“文明”且规范,有的行为上似乎很“理性”;而侮辱肯定是采用粗卑、下流的词句或图像加于特定的人,通常没有特定的事实,表现为不讲道理。?

?

4. 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是什么??

(1)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矛盾。法律是刚性的,对问题的判断和说明,绝不能含糊其辞,做出多重解释。但是在 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制定新闻法时,很难对一些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做出姓社和姓资的定性,但是法律要求必须明确这些问题,这就充满了矛盾。?

?

(2)法的权利的普遍性与传媒权力实际上的等级性的矛盾。从法的角度看,新闻传播的权利是一种普遍的权利,但是在实际中,我们的传媒 分别隶属于 不同级别的党委和其他党领导的权力组织,不同级别的传媒进行采访报道、舆论监督的权能是不同等的。?

?

(3)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矛盾。法律通常是稳定的,不能轻易变来变去,但是我国的传媒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任务,而导向是会根据形势的变化经常调整的,难以用稳定的法律来规定。?

?

(4)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矛盾。?

?

(5)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行政的矛盾。“依法行政”要求行政行为从实体到程序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受到行政许可、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的制约;而在传媒工作领域,虽然已经有了成套的行政法规,但是执行中依法行政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

5.我国新闻立法的相关实践。?

(1)1898 年光绪皇帝提出制定报律。?

(2)1908 年慈禧太后颁布《大清报律》。(3)1912 年“暂行报律冲突”?

(5)袁世凯和蒋介石时期涉及新闻传播的法律 (6)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传播立法问题的提出。?

(7)1984 年全国人大决定制定新闻法。

(8)1994 年以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法的研究著作。

?

6.当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晓权发生矛盾,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把握。?

(1)首先,要保护公民隐私权,限制知情权。公民的隐私权属于人格权,只有保证人格权不受侵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公众的知情权的权利。新闻记者不能单纯迎合受众猎奇的口味,从而不择手段挖掘兜售他人隐私。?

?

(2)维护公共利益,适当限制隐私权。公共个人行为一丹对社会公众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就超越了隐私权保护的范围。所以基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应当成为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

?

(3)对公众人物进行合理关注。公众人物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同样享有隐私权利。由于公众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特殊,决定了他们的隐私权不同于普通社会公众。所以,一家有责任感的媒体在对公众人物进行报道时,需要考虑到其特殊的位置,要用合理的方式披露真相从而保护公众利益和知情权。??

?

7.如何理解批评报道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1)批判报道与舆论导向互相联系,批评报道能够引导舆论,舆论引导也离不开批评报道。

?

(2)批评报道是对权力部门的监督,对行政机关腐败现象的揭露。舆论引导会影响公众对报道事件的看法。?

?

(3)批评报道具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如果在报道过程成导向不明或者暗示错误,那就可能会导致在批评报道发布后,没有获得相应的社会效应。?

?

(4)舆论引导能够推动批评报道的推进,但是如果在引导过程中,不断推动事态发展不计后果,可能会导致舆论失真或者偏离舆论导向。

?

(5)所以有方向才会有批评,有导向才会有规矩。

?

08

第八讲带读问题

?

1.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理解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例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

2. 对新闻自律的理解

新闻自律,是新闻传播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公约或行业公认的惯例,包括现在非法律的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工作规则和处罚条例。?

?

3. 新闻职业道德在政治和市场之间所处的位置?

(1)新闻职业道德与党对传播的政治要求、市场对其作为产业的传媒出的要求有关系。但是由于新闻传播业的特殊性,对其的政治要求和市场要求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就是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

?

(2)职业道德,即这个行业应该履行的基本的社会职责。传媒基本的社会职责是监测社会环境,向人们报告发生在身边的或遥远地方的重大社会变化。这是传媒的职责,也是一种职业意识,或叫职业精神。因为记者永远无法照顾到与其报道内容利益相关的所有方面,这是记者在工作产生“道德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以利益作为决定与否的标准,传媒将丧失其基本职能。因而,应该按照一定的职业自律的程序做,记者和编辑不参与传媒利益的直接去的,是最合理的选择。?

?

(3)要求记者形成专业医师,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即责任、权利、利益统一。要求记者具备新闻传播的专业意识,就得明确他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三者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其中的关键在于将编辑部门和经营部分分离开,让记者、编辑专司其职,同时保障他们的权利,这样专业意识就会产生,专业精神才可能得到弘扬。)

?

?4.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职业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

第一,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

第二,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

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

第四,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

?

第五,专业内部的自律。?

?

第六,专业精神的范例?

?

5. 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体制转型。?

(2)商业利益。?

(3)行业内混岗。?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

?

6. 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范的16种现象??

(1)广告版与新闻版混岗。?

(2)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

(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

(4)受贿无闻,拿了人家的钱替人家遮掩,闭嘴不说话。?

(5)假新闻。?

(6)制造“新闻假事件”。?

(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

(8)侵犯隐私权。?

(9)侵犯著作权。?

(10)媒介审判。?

(11)介入式隐形采访和偷拍偷录。?

(12)拒绝更正与答辩。?

(13)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

(15)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或画面。?

(16)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

7. 新闻职责忠诚的两个金字塔模式??

(1)新闻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倒金字塔模式:社会职责—专业职责—组织职责—个人职责。 首先,要承担社会职责。其次,要从专业角度履行职责。然后,由于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是不同的,服务的受众群也有差异,所以还 要承担传媒组织赋予的具体职责。最后,每个传媒人员,还要为自身发展确定更为具体的职责。?

?

(2)媒体自律的正金字塔层级模式:职业层面—传媒层面—行业层面—制度化层面

?

8. 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

(1)职业道德是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职业规范,另一部分是职业道德标准。职业规范是“应该如何做”的技术性要求,职业道德标准是“不能做”的道德责任。?

?

(2)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其行为举止方面反映的内在倾向。属于记者内在心理倾向的问题。?

?

(3)职业纪律是在特写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属于行为准则,是外在控制的内容。?

?

(4)职业责任是指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它包括人们应该做的工作和应该承担的义务。?

?

9. 什么是媒介伦理???

(1)媒介伦理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其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总是与其所在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

?(2)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媒介伦理的核心问题。因为媒介的各种传播行为都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媒介具有社会功能,也肩负社会责任。而所谓新闻伦理失范,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没有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或是没有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

(3)媒介伦理的四个原则:真实性原则、公众之上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善意原则?

?

10.灾难报道原则?

(1)是侵扰悲痛,要最小伤害;?

(2)是知情同意,征求家属同意。伦理探讨意义在于,促使记者保持最大程度反思,如何保持善意。?

?

09

第九讲带读问题

?

1. 宣传的概念与新闻的区别?

(1)宣传,即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符号和无声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其次,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

(2)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

(3)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

(4)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

2. 宣传的几个特点?

(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联系霍夫兰的“说服研究”)?

?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活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 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

(3)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 群。对于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但是,从宣传策略上看,宣传的重点在于未被卷入的人群。?

?

(4)宣传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对宣传者有智慧、思维、风格、知识四方面的要求。

?

3. 西方宣传技巧??

(1)标签法。?

(2)光晕泛化法?

(3)假借?

(4)即佐证法。?

(5)以平民自居?

(6)洗牌作弊法?

(7)花车巡游法。?

4. 中国宣传技巧?

(1)“最大—最大”策略。?

(2)无我策略。?

(3)求同存异。?

(4)小骂大 忙。?

(5)适可而止。?

(6)微调。?

(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

5.宣传伦理是什么?战争时期的宣传技巧有哪些???

(1)“六种扭转人们思想的扳手” 控诉暴行夸大利害关系把对手形象妖魔化、非人化二元对立(非敌即友) 强调神的旨意(即把我方的言行“合法化”) 反宣传(全盘否定对手的观点)。

?

?(2)“三色宣传” 白色宣传,即公开表明消息来源灰色宣传,即不说明消息来源黑色宣传,即故意隐蔽真实消息来源。三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

10

第十讲带读问题

?

1. 舆论的概念?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 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

2. 舆论的八大要素??

舆论的主体:公众(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

?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有争议)?

?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

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0·618)?

?

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

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

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

?

3. 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第一步,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积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这时的意见形态是较为分散的多样化个人意见。?

?

第二步,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在这一过程中 ,会出现舆论领袖。?

?

第三步,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

4. 舆论场的概念??

舆论形成和存在的空间。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第二,空间的开放程度。第三 ,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程度。

?

5. 传闻的概念??

传闻是舆论的 一种畸形表现形态,是非正常状态下舆论现象。由于信息没有及时沟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

传闻(rumor)≈ importance(重要性)x ambiguity(模糊度)/ critical ability(批 判能力)三个因素里面 ,”importance“是不能改变的 ,公众认为?个事情很重事,就会 传。能够改变的是”ambiguity”(模糊度) ,如果传媒及时发出信息说明这个事实是怎么回事,就会减少传闻的传播。公众批判能力越强,传闻的传播就越少。???

6. 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通过自在的存在,对社会发生的事件、问题产生影响(通常是一种精神压力)。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传媒通常被视为舆论的代表,但不能说传媒的意见和报道就自然代表了舆论。

?

带读总结

?

《新闻理论十讲》是新传考研学子入门必读书目,在带读中除了会带着大家梳理关于新闻理论的框架,还会教会大家如何高效有用的读书。

?

本书共有十讲,每个章节都有独立的新闻理论知识,而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容又相互联系。陈力丹老师从新闻的内涵介绍到新闻价值的内涵,随后延伸到新闻业的职业道德以及宣传、舆论与新闻的关系。读完该书你就会对新闻、新闻业有一个基础的理解。

?

如果你对新闻理论基础懵懵懂懂,或者看完书后还是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将书中的内容和答题思维进行连接,那么今晚的带读会带你解决这些问题!

?

▽ 今晚来听课!

?

?

end

?

【23传播匠全程班带你上岸!】

?????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