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监考老师分享监考感受见闻#考研…来自聊城新闻网-微博

???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1 复习笔记

?

【知识框架】

?
?

?

?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①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并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②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a.历史方位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及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b.历史经验

总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到逐步深化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

①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

②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回答和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③十五届五中全会,江泽民就“改进党的作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以“三个代表”作为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④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⑤2002年,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⑥在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考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

?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④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

⑤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

a.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b.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d.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a.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c.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d.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e.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江泽民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形成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目标。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以下三点:

a.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①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②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④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是前提。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革命气节。

⑤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⑥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除了上面的主要内容以外,还包括关于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建立巩固的国防、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思想;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理论等。

?

考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1)“三个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时刻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加深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赋予了党的指导思想、宗旨和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2)“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提出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

【总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6.2 课后习题详解

?

1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并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2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集中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③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⑤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①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③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④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⑤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

?

3如何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①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②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④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行股份制,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④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

4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体现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党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面指明了方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加深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

③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④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赋予了党的指导思想、宗旨和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性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途径。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说明了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够实现。

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a.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b.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d.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新的高度提出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6.3 考研真题详解

?

一、概念题

依法治国(湘潭大学2017年研;郑州大学2017年研;燕山大学2015年研;浙江理工2012年研;浙商大2012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公大2009年研;首都师大2009年研;江苏大学2007年研;沈工大2007年研)

答: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

二、辨析题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武大2005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即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②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多层次性,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论,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有时也称“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即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一般指集中程度较高的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与个体经济)。因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

?

2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广东财大2014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几十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

3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云南大学2010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①劳动收入。这部分人办企业必然要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是一种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可以创造加倍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固定劳动时间的限制,没有“上班”“下班”之分,而劳动时间的延长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②要素收入。私营企业主作为有产者,其资产也必然带来要素收入;有的私营企业主还拥有技术专利或技术专长,其技术也会带来要素收入。

③风险收入。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机遇与风险并存,私营企业主进行商品生产,要冒市场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个人担负的,因此,也应该获得风险收入。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

4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因此,它不应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江苏大学2008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是人的劳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允许各种分配形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不属于按劳分配,但是它可以参加社会主义分配。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

5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南京师大2009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向企业进而向社会提供劳动,企业依据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所以,企业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2)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3)所有制结构 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分配关系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整体上看,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都经贸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科学内涵?(广东财大2013年研)

(2)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谈为什么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都师大2010年研)

(3)怎样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武汉理工2010年研)

答: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落实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6)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因此,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华东政法2008年研)

相关试题: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及意义。(江苏大学2009年研)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也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1)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而是几乎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还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要提高速度,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技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科技通过影响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方式等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中科技对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有时候甚至起决定作用。

③先进的科技反过来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先导。

(2)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

3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有什么作用?(重庆工商2008年研)

相关试题: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作用。(中国科大2014年研)

答: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②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③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华中农大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华中农大2014年研;青岛大学2010年研)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首都经贸2014年研)

(3)简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浙江财大2013年研)

答:(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原因

①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②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④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⑤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即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南京师大2009年研)

答:(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①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

a.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c.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d.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②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③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在社会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⑤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过程反映出我国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其中,“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战略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新阶段,其形成的基本依据除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一般规律,直接依据源于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发展战略的结构也有了新变化。同“小康水平”阶段在内容上侧重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并主要体现为相关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指标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同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指标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内涵明显拓宽了。除了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外,还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以及推进城市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②民主、法制、人权、秩序等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③“小康水平”体系中原有的人口素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少数指标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比较全面的要求所代替。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比较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系包括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

④生态文明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小康水平”目标中的“美化生活环境”变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要求,它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新的比较系统的战略目标体系,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虽然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这一体系中仍然是首要任务,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视野看,这一结构性变化的意义是深远的。

?

2比较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华中师大2007年研)

答:(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对这一伟大实践不断提供的新鲜经验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理论表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并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应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由此可以看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时代主题和背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时期,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凸显。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到了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成为其产生的实践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前有大秀身材的“芙蓉姐姐”,近有其貌不扬却开出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凤姐”,前一段时间还有“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所有这些,无不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的争议。这些低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相背离,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健康形象,被无限放大的扭曲的价值导向,终将会把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引向歧途。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能够登堂入室,既凸显出当前我国优秀文艺产品的匮乏,也表明健康、美好的文艺产品的创作远未满足人们的需求。

2010年8月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文化体制改革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

——摘自《人民网》,2010年11月23日

材料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华中农大2011年研)

(1)简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

(2)简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3)简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相关试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聊城大学2017年研)

答:(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

包括: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②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③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

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7.1 复习笔记

?

【知识框架】

?
?

?

?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①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②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十六大以来,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③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进入新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①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2003年10月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胡锦涛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意义,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对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②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从“十一五”纲要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召开,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相应,科学发展观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③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进程最显著的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

?

考点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①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人”是指人民群众,“本”是指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要求:

①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④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⑤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①坚持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②坚持协调发展,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坚持统筹兼顾,要做到:

①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②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③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④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

考点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②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

④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⑤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和完善。

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

④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⑤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做到:

a.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b.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③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全面把握和体现。

①民主法治。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诚信友爱。即全社会互 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充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②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①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

a.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b.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c.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②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7)其他

科学发展观还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外交国防领域的运用和展开,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考点四: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

②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④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