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 848经济学综合 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历年考研真题

本书精心收录了湖南大学“848经济学综合(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试科目2007~2014年以及2017~2018年考研真题,其中2017~2018年真题为回忆版,全部真题都提供详解,并附赠2016年回忆版真题。历年真题是很有价值的复习备考资料,通过研习考研真题,可以了解本考试科目的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2007年湖南大学405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

2007年湖南大学405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消费者剩余

如图1所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2等成本线

答: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条件下,以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假设为生产某种产品所准备支出的成本总额既定,资本的价格(PK)和劳动的价格(PL)已知,则总成本(C)用于购买劳动(L)和资本(K)的数量组合可由以下等成本线方程决定:C=PLL+PKK。

根据上式,在成本C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增加劳动购买量就会减少资本品的购买量,可购买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组合位于由C所决定的一条以横轴为劳动(L)和纵轴为资本(K)的等成本线上。

图2 等成本线

如图2所示,从等成本线的方程中可以看出,等成本线的位置取决于生产者预算支出的总成本,而等成本线的斜率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增加预算总支出,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劳动和资本,等成本线就向右上方移动。如果总预算支出既定,而劳动或资本的价格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则等产量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劳动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更贵了,则等成本线的斜率就会增大;反之,等成本线就会更平坦。

3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可以利用所具有的某种垄断力量,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的价格策略。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再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与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在实际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因为在边际点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产出水平较高,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总量较大。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在现实中很少见到。

②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

③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割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割,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割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割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垄断者若想通过实行三级价格歧视获得最大化利润,必须使在各个市场所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假定垄断者要在市场1与市场2两个市场上出售产品,对于垄断者而言,利润最大是使得MR1=MR2。

4流动性偏好

答:流动性偏好也称灵活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种货币需求动机:①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②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③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5GDP

答: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目前我国计算GDP是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则较易衡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较小,二者使用差别并不大。

6奥肯定律

答:奥肯定律是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下降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关系之间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y-yf)/yf=-α(u-u*)。其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二、简要回答(每题12分,共48分)

1试用图形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何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并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经济含义。

答: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LAC(Q)=LTC(Q)/Q。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所有厂商都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厂商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和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平均成本的变化。厂商在长期内对产量和生产规模的调整同时也会受到短期内厂商决策的影响。从成本论角度来说,长期平均成本会受到短期平均成本的影响。

下面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结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3所示,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图3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既可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对于其他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点处),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也同样适用。

在长期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与之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它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1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

综上所述,在长期内,沿图3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在理论分析中,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较多,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就得到图4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因此,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此外,从图4还可以看到,LAC曲线呈现出U形的特征。而且,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图中为SAC4曲线)的最低点。

图4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经济含义是:长期内,每家竞争厂商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最小的平均成本。这是因为:厂商为了取得最大利润,无论是短期经营或是长期计划,总是力求以最小的单位成本(即平均总成本)进行生产。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表示各种不同产量的最小的平均成本的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在技术条件下不变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表示各种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点的轨迹。同时,也是区分在一定产量水平的能够取得和不能取得的最小的单位成本的界线。

2试述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经济含义

答:(1)洛伦兹曲线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是指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队,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就是洛伦兹曲线。如图5所示。洛伦兹曲线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如果所有收入集中在某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则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如果任意人口百分比都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OL。

(2)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基尼系数来反映。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或洛伦兹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G=A/(A+B)。可见,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都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平等或不平等程度的两种指标,其经济学意义都相同,只是衡量的方式有所不同:洛伦兹曲线利用图形表述不平等程度,而基尼系数更注重于数字表达。但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根据基尼系数公式并结合洛伦兹曲线不难发现,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即有0≤G≤1。基尼系数的性质主要有:①当G=0时,收入分配完全平等;②当G=1时,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③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3)洛伦兹曲线的经济含义

如图5所示。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图5 洛伦兹曲线

3下列哪种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1)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2)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3)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4)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答:(1)若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LM曲线变得比较平坦;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非常小,IS曲线变得比较陡峭,此时,财政政策的效果极大,挤出效应比较小。

(2)若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LM曲线变得比较平坦;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IS曲线变得比较平坦,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极小,挤出极小。

(3)若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小,LM曲线变得比较陡峭;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IS曲线变得比较平坦,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比较大。

(4)若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小,LM曲线变得比较陡峭;同时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小,IS曲线变得比较陡峭,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

综上可得,(4)的效果最大。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三种类型?

答: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但是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这也是形成三种不同种类型供给曲线的主要原因。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一般来说,长期内,工资和物价水平具有充分的伸缩性能够调整市场达到市场出清。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甚至刚性,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可能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工资和价格水平黏性,因此,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能够更好的反映短期内的总供给。

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更好地反映了工资物价水平与总产出之间正向相关关系,这也从不同角度去更好研究失业、通货膨胀提供了理论工具。

总之,正是由于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才存在着古典、凯恩斯和常规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三、计算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在一完全竞争市场中,一厂商使用的可变要素为劳动L,其生产函数为:Q=-0.01L3+L2+38L:Q是每日产量,L是每日投入的的劳动小时数,单位产品价格为0.1美元,小时工资为5美元。问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每天雇用多少小时劳动?

解:由题意得,厂商生产函数Q=-0.01L3+L2+38L,产品价格P=0.1,小时工资w=5。则厂商的利润函数:π=PQ-wL=0.1×(-0.01L3+L2+38L)-5L=-0.001L3+0.1L2-1.2L。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满足:dπ/dL=-0.003L2+0.2L-1.2=0。

解得:L=20/3或L=60。又因为二阶导数d2π/dL2=-0.006L+0.2,当L=20/3时,d2π/dL2=0.16>0;当L=60时,d2π/dL2=-0.16<0,所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每天雇佣L=60小时的劳动。

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税收T=250(单位为10亿美元),求:

(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解:(1)由题意知,消费函数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税收T=250。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Y=C+I+G=100+0.8Yd+50+200=100+0.8(Y-250)+50+200=150+0.8Y。解得,均衡的收入为:Y*=750。

(2)由消费函数C=100+0.8Yd可知,边际消费倾向MPC=0.8,则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分别为:

kI=1/(1-MPC)=1/(1-0.8)=5

kG=1/(1-MPC)=1/(1-0.8)=5

kT=-MPC/(1-MPC)=-0.8/(1-0.8)=-4

四、论述题(每题24分,共48分)

1试评述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效率与公平”的理论。

答:经济学中的“效率”一般指的就是市场的或者是单个经济个体的帕累托有效问题;公平,是指既平等又帕累托有效的一种状况。即使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存在有比较大的分歧。但在有关“效率与公平”的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界也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和效率与公平兼顾。

(1)效率优先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主张效率优先,反对把收入公平分配作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的那些西方经济学家大多都持这种观点。例如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人。他们认为效率是与自由,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资源的自由转移不可分割的,这种自由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从而实现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增进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持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家反对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所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认为公平只能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法律、行政和税收手段来实现。

①在这些经济学家看来,财产继承是造成财富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它常常受到人们的谴责。在他们看来如果开征高额遗产税或没收遗产固然可以使财富分配平等化,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打击了人们储蓄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削弱了人们的投资热情,结果将造成资本形成不足最终将牺牲经济增长。

②在坚持效率优先的经济学家们看来,真正的公平是机会公平,结果、收入和财富是否公平并不重要。国家的作用在于保证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和排他性,保证人人有获得私有财产的公平机会,保证市场的自由竞争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公平优先

与主张效率优先相反,另一些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优先。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有经济学家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罗尔斯,还有英国新剑桥学派的琼、罗宾逊等人。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导致权利和机会的不公平。并且不平等的收入还会损害人的尊严,使人人生而平等成为一句空话。

①勒纳主张实行收入平均分配,认为平均分配就是一种最优分配。这是因为效用是不能测量、无法进行人为比较的,收入再分配是增加总福利还是减少总福利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令人满意的假定只能是平均分配将是获得最大满足的一种分配方式。

②罗尔斯认为收入分配应该实行最大化最小效用分配标准。根据社会契约组成的公正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公平优先。在正义社会里公共目标是使境况最坏的那部分人福利最大化。社会通过再分配或一些补偿措施使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3)效率与公平兼顾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既不赞成效率优先,也不赞成公平优先,而是主张二者兼顾。他们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的优点,又能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途径,使效率提高的同时又不过分损害公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萨缪尔逊,凯恩斯和布坎南等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自发运行形成的收入分配有可能过分不平等而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市场的自动机制又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既要效率又要平等的途径是通过政府干预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①提供的改变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措施有累进税、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通过食品券、医疗补贴、低价住房等形式向低收入者提供消费补贴。

②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有效需求水平以消除资源利用不足的低效率状态,同时可以开征遗产税。

③布坎南承认市场的自发作用会造成分配不平等,但又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布坎南提出通过社会制度结构来解决公平与效率二者不能兼顾的问题。对财产转让实行征税制度肯定符合公正原则。教育可以缩小人们由遗传决定的能力上的差距。政府投资办教育,既符合公正原则又可以使每一个人在出发点上平等。

2试论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异及其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反映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下面根据不同菲利普斯曲线来论述其政策含义:

(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失业率提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小;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大。这就是当年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或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所提出的这种关系尽管从经验统计中得到了证实,但却缺乏一种理论来解释这种关系。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失业率则是衡量过度需求的一个指标。随后,新古典综合派把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改造后得到如图6所示的曲线,图中,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ε(u-u*),式中,参数ε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图6 菲利普斯曲线

政策含义: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它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现象,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受到了调正。至此,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实际问题的研究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即所谓的“自然失业率说”时期。如图7所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即通货膨胀预期来不及调整时所存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π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π-πe)=-ε(u-u*),即π=πe-ε(u-u*)。

图7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①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②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③不同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有着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将引起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弗里德曼提出的适应性预期不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率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是取决于经济中的随机冲击,实际失业率围绕着自然失业率的波动并不是由通货膨胀系统地引起的,而是由随机冲击所引起的。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在通货膨胀率完全可以预期时,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当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如图8所示。

图8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