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波 2006年考研政治预测八套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案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这是 ( )

A. 相对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二元论的观点

2.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说:“人物灵蠢多殊,是曰独性,而公性则一也。公性在独性中,遂缘习性。”这段话讲的是 (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C.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D.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3. 自然形式的客体是指 ( )

A. 社会政治结构 B. 社会经济结构

C. 人工自然物 D. 人类精神生产结果的“物化”形式

4. 马克思说:“蒸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 科技革命是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5. 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表明 ( )

A.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取决于其价值量

B.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其使用价值量

C.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与其使用价值无关

D.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 社会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 )

A. 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 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 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D. 预付资本不同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7. 在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中,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 )

A. 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B. 进行资本转移,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

C. 垄断市场,形成超额利润

D. 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8. 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当政府投入巨资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后,这些城市交通要道周边的房地产项目就会大幅升值。这可以用来解释说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 ( )

A. 级差地租ⅡB. 垄断地租

C. 级差地租ⅠD. 绝对地租

9. 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做了具体分析和论述的著作是 ( )

A.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联合政府》

10. 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在 ( )

A. 《反对本本主义》 B. 《〈共产党人〉发刊词》

C.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 中共七大

11. 新民主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 ( )

A. 过渡性B. 继承性

C. 独立性D. 长期性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 ( )

A. 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C.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13.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 )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C. 善于组织群众、联系群众 D. 从严治党

14.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是 ( )

A.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B. 完善企业法人制度

C. 采取科学管理方法D. 建立有效股份制度

15.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应当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是( )

A.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B. 加快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

C. 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D. 缩小收入差距

16.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 )

A. 公正性 B. 先进性 C. 群众性 D. 利他性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7. 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B. 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C. 是否承认偶然性D. 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18.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的是( )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D. “独中又自有对”

19.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C.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D.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20.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生活资料是按照算术级增长的,人口是按照几何级增长的。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因而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使饥饿、贫困、失业不可避免。这一理论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了人口因素的增长必须受生产方式的制约

B. 否认了人类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能力

C. 否认了人口的增长应当适度,即人口的增长应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保持一定的比例

D. 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口相对过剩现象普遍化了

21.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 生产使用价值 B.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 创造剩余价值 D. 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22. 资本周转理论着重阐明的问题是( )

A. 价值如何增殖的问题

B. 资本运动连续性的条件问题

C.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D.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23.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其根本原因是( )

A. 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

B. 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C. 各国都积极引进国际资本

D. 世界各国竞争更加激烈

24. 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所做的报告有( )

A. 《两个中国之命运》 B. 《论联合政府》

C. 《论解放区战场》 D. 《愚公移山》

25.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其基本观点包括( )

A. 经济是基础

B.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C.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D.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其他工作的生命线

26.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有( )

A.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联盟的思想

B.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C. 无产阶级必须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两个联盟的思想

27. 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 国家资本主义与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是一致的( )

B. 国家资本主义是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受工人监督的社会主义经济

C.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多种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方针,将民族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

D.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

28.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 )

A.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B.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C. 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具体表现形式

D. 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

29.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全面把握它的两个特征。这两个特征是(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C. 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D. 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

30. 以下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最核心的标准

B.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C. “三个有利于”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高的标准

D. “三个有利于”中综合国力的提高表现为社会的全面发展

3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

A. 尊重生命B. 生产发展

C. 生态良好D. 生活富裕

32.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 )

A.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33. 2004年11月6日,欧盟英、法、德三国和伊朗经过三轮谈判后,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即“巴黎协议”)。按照协议( )

A. 伊朗将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

B. 伊朗承诺不拥有核武器

C. “三国”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

D. “三国”在经贸合作方面为伊朗提供帮助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下列是一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 1 和材料 2 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 3 与材料1、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 2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35. 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

“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

材料2“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摘自《学术月刊》2001年第3期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揭示的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个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

“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

材料3“法国的让?萨伊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生产过程代替价值的创造过程,得出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而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入是利润,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依据。

(3)结合材料1,2,3,批判让?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36. 从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思考今日之两岸关系。

37.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摘自温家宝《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讲话

材料2我国存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浪费是惊人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节约空间。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即人口约束。人口约束给我国经济制造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不熟练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非常低,藉此我国制造的产品具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不熟练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又使得工资的上升存在着强大阻力,这些劳动者很难从经济增长中获得足够的实惠。诸如“民工荒”和“欠薪”现象,都是对这个悖论的注释。当劳动的节约和资本的节约发生冲突的时候,由约束条件引发的把其中一种节约用到极限的现象就会不断发生,而这必然又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节约;当一种节约的所得小于其他方面不节约的所失时,社会性的浪费就必然会产生。

摘自《人民日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什么?

(2)在构建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节约?

38.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解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4年的国际新闻焦点之一,当属震惊全球的“虐囚门”事件。伊拉克战俘、囚犯在监狱中惨遭美军看守凌辱、拷打甚至杀害的一幅幅照片,赫然刊登于多家知名报纸的显要位置。现代传媒技术又把这些骇人听闻的照片传遍世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2“这种邪恶是人性中最恶毒的,我们无法相信这些画面。我们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痛和无言的、无法妥协的愤怒……”

摘自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3个小时后在白宫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

材料32004年3月,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从中共十六大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人为本”立法宗旨的确立,再到新一届政府执政为民建立法治政府的努力,所有这一切成为保障人权的最好注脚。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

(2)中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主张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的意义。

选做题Ⅱ下面是有关知识经济的材料:

材料1在这个新的全球市场的法则手册中,只有一条法则:适者生存。伴随世界贸易增长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投机。结果,经济的基础将偏离实际的生产,而用手指在键盘上轻轻一敲,大量投资便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摘自《曼谷日报》

材料2信息将在人、组织和国家之间以一种简便的、容易的方式传播。信息传播技术的大量运用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维护人类在整个新世纪的安全。

材料3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运转,那它就不可能有现在,如果没有富有竞争力的科学技术,那它就不会有未来。”

材料4世界科技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如果不加快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时不我待啊!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知识经济时代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比有何特点,结合材料1~4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1、2,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对哲学研究提供了什么新课题?

(3)结合材料3、4,简述我国将如何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答案与解析(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题中所言中心思想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性,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B选项正确。

2. 【答案】D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即题中所说独性和公性。D选项正确。

3. 【答案】C

【解析】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人工自然物属于自然客体形式。C选项正确。

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革命的作用。由题干“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革命家”,“蒸气、电力和自动纺织机是……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科技革命的社会政治功能,也即D是正确选项。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商品因不同的质而具有不同的价格。D选项正确。

6. 【答案】D

【解析】考查对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的理解。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各不相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比重会发生变化,因此,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时,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所以,D项是正确选项。

7. 【答案】B

【解析】考查在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中,部门之间竞争手段的掌握。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或是原有企业实行转产,生产利润高的产品,或是把新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因此,B项是正确选项。A、C、D项是干扰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8. 【答案】A

【解析】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城市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后,房地产项目会升值,这符合级差地租Ⅱ的定义。A选项正确。

9. 【答案】A

【解析】1939年冬季,毛泽东和其他几个在延安的同志合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为“中国社会”,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分析了中国这种社会性质的根源。A 选项正确。

10. 【答案】C

【解析】1938 年9月29日至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会上,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任务,这意味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走向成熟。本题应选C选项。

11. 【答案】A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完成前一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过渡性。A 选项正确。

12. 【答案】D

【解析】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的实行使中国逐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形成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确认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D选项正确。

13. 【答案】C

【解析】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C选项正确。

14. 【答案】A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

15. 【答案】A

【解析】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政协作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报告时指出:紧抓住一条主线,就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6. 【答案】B

【解析】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嫌二、多项选择题
17. 【答案】BCD

【解析】决定论是承认规律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又有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机械决定论只承认规律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否定意识能动性、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偶然性。而辩证决定论既承认规律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又承认意识能动性、因果联系复杂性、偶然性。B、C、D 选项正确。

18. 【答案】ABC

【解析】辩证法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特色。选项A、B、C都是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关于整体观的阐述。“独中又自有对”是南宋朱熹所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

19.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理解,其中选项C、D是正确的。

20. 【答案】ABD

【解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人口因素必须受生产方式的制约。马尔萨斯的两个增长级数的观点是杜撰的,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事实上,人类具有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能力。根据恩格斯的两种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人口的再生产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类可以使自身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据此,A、B为应选项。

C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马尔萨斯主义并没有否认人口的增长应当适度,马尔萨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具有控制人口适度的能力。

D之所以是应选项,是因为相对人口过剩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马尔萨斯主义则把相对人口过剩归结为人类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

21. 【答案】AB

【解析】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具体劳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具体劳动生产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A、B 选项正确。

22. 【答案】CD

【解析】把资本循环当做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即为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主要从价值的角度来描述资本运动。考察资本周转,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本价值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对于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又是什么。C、D 选项正确。

23.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国际资本流动增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A、B、C项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正确选项。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而世界各国的竞争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所以,D项应排除。

24.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七大的有关知识。1945 年 4月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中国处于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时期,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本题应选A、B、D 选项。

25.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A、B、C 选项正确。

26. 【答案】AD

【解析】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有不同内容和不同特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一个是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之间的联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A、D 选项正确。

27. 【答案】ABCD

【解析】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它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对民族资产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政策,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过的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学说。

28. 【答案】BD

【解析】经济体系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指经济制度。应选 B、D 选项。

29. 【答案】CD

【解析】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C、D 选项正确。

30. 【答案】ABCD

【解析】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提出了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科学性原则和党性原则的统一。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其他两个标准也就无从谈起。A、B、C、D均为正确选项。

31. 【答案】BCD

【解析】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2. 【答案】ABCD

【解析】胡锦涛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33. 【答案】ABCD

【解析】据新华社消息,2004年11月6日,欧盟英、法、德三国和伊朗经过三轮谈判后,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即“巴黎协议”),伊朗重申:现在和将来都不试图获取核武器,将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三国则承诺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核燃料以及核技术,并将在经贸合作方面为伊朗提供帮助。

三、分析题
34. 【答案要点】(1)材料 1 和材料 2 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是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所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做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 3 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解析】本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道试题,考查知识点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回答第(1)问时,应指出材料 1 和材料 2 的相同点在于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然后指出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对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肯定与否。

回答第(2)问时,应指出材料3与材料1和材料2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认为历史是主观的,否认其客观规律性。

回答第(3)问时,应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观点。既认识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又肯定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5. 【答案要点】(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3)让?萨伊是19 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马克思把让?萨伊的这种庸俗理论讽刺地称为“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实际上,价值由劳动创造和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表现形式,不能认为它们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并就此分析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回答本题时,首先应指出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但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于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要求准确掌握。

36. 【答案要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形成的,一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因国民党的背叛而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形成的,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巨大作用。从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来看,对现今的两岸关系的处理有以下几点启示:

(1)两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都是由共同利益驱动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的力量弱小,通过与国民党合作,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国民党孙中山则是希望通过国共合作来改造国民党,获得苏联的援助。第二次合作则是因为要共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两党的矛盾要让步民族矛盾。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告诉我们,当今两岸要以民族统一大义为重,合作则双赢,不仅有利于两岸人民而且有利于全球华人。

(2)大陆应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领导权,坚持发动群众的方针。前两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告诉我们,谁掌握了领导权,谁就能使合作朝着自己的意愿发展。现在我们要发动台湾民众,寄希望于台湾民众,同台湾各阶层人士、各政党进行最广泛的联系,最终孤立一小撮“台独”分子。

(3)要吸取国共两次合作的经验教训,发展强大军事实力,不能承诺放弃武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因只注重群众运动忽略武装斗争,没有掌握强大军队,以致吃了大亏。而第二次合作时中共因发展了强大的军队且牢牢掌握在手中,从而使自己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今天,我们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同样要发展强大军事力量,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干预,决不能放弃以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有关理论,来分析我国的热点问题之一即“台湾问题”。考生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中有关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史实,更要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史为鉴”。

37. 【答案要点】(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2)当前大力提倡的节约型社会当然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要树立节约意识。但个体的节约未必意味着整体的节约,个人的节约未必意味着社会的节约。

在我国,影响和制约资源节约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转型,粗放型增长还没有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因为劳动力主体大军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型增长,而没有转变为需求拉动型增长。增长方式转型滞后导致投资效率低下,这就意味着资源没有被有效配置和使用,存在着浪费。因此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在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节约的制度可行性,进而降低制度可行性的实现成本;二是扩大节约的技术可行性,进而降低技术可行性的实现成本。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性节约,使得社会性节约有一种长效的自我实施、自我强化的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知识点。题目由三段材料组成,材料1阐述了中国必须走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材料2论述了我国第二产业(工业)的粗放经营,投入多,产出低的增长模式。材料3从根本层面上表明我国现存增长方式存在的原因。回答本题时,需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角度着手回答,本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考生应加以重视。

38. 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1)西方国家历来把人权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渗透和颠覆的工具,人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强权政治对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长久以来,美国政府标榜“自由、民主、人权”,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动辄以制裁为手段,甚至不惜动用军事力量,铲除被视为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别国政府,推行强权政治,以期实现其霸权战略。“9?11事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虐囚门”事件也在深刻影响世界:假“反恐”之名搞强权,为世人所不齿。美军如此“毫无人性”的虐囚行径,使人看清了强权下的美国式“自由”的真相、美国式“民主”的虚伪的实质。

(2)中国政府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是: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内部管辖的事情。西方国家主张的“人权高于主权”、“国家主权有限”是新干涉主义的论调,我们主张各国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对话和合作,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国际社会应优先关注外国侵略、占领所造成的大规模粗暴侵犯人权现象,致力于消除地区冲突造成的大规模粗暴侵犯人权现象。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为实现促进人权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权才会有最起码的保障。因此,必须反对在国际上发生争端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尊重和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各国就人权问题展开对话,反对以对抗代替对话。

我国在宪法修正案中写入人权,使我国公民的人权将得到更为有利的宪法保障,对于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和人权发展,树立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际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人权问题”的知识点。西方国家把人权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渗透和颠覆的工具,冷战结束后,某些国际集团先后抛出了一些有关人权的奇谈怪论,如“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有限主权论”“合法的人权和人道干预论”“不干涉内政不适合人权问题”等等。这些论调的实质都是以“人权”之名,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新炮舰政策。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大搞双重标准,对本国或盟国或有战略利益的国家的侵犯人权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加以美化。回答本题应侧重于从美国大搞“人权外交”的实质角度回答问题。

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1)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范围空前扩展。第二,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脑力劳动成为主流,知识阶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人又一次获得解放。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不断创造和创新活动。

(2)世界科技进步为哲学提出了新课题。科技的突飞猛进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发展的高度专门化、高度分化和在此基础上高度一体化、综合化的双重趋势,要求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结合,强化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哲学要保持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不能不对科技的最新发展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

(3)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高科技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高科技逐渐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知识经济。回答第(1)问时,应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回答第(2)问时,应指出科技进步要求哲学进行新总结和概括。回答第(3)问时,应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应深化改革,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