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政治题这么说“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内部打开是生命”。考研也是如此,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外部的一切条件都只有促进与否的区别——好的成绩全靠主动。
我去年7月份参加跨考考研半年班准备复习。9月份搬入跨考的宿舍中,之前住在校外。我的作息时间很特殊,每天会学到2点且不上早读,外加自身睡眠非常浅,只能独自一间。大家刚进班的时候都兴致冲冲,自信满满,一个个刻苦的相当吓人。可是到了后期,就有很多同学开始怠惰:有的经常不上课,宿舍连续宅几天;有的则是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消沉;迟到早退不参加模考。
11月份老师无奈,每天早上挨个宿舍叫人上课,全楼层吹哨,仿佛是军训一般。,这里只想说,成绩是自己的,老师有太多学生要带,自身不主动求神拜佛也没用。可能有些道理只能考过一次才能明白,最后的成绩分化大家也能看出一二。我一直相信,不是所有学校都需要运气!
其实我的考研之路特别简单,晚起晚睡勤复习(虽然时间短了点),考研没有捷径,一切全凭努力。
一 自我介绍
世上只有具体的真理,没有抽象的真理。一些道理都从具体的条件出发,体现在考研上则是:人各有所长,盲从他人只能事倍功半。因此我的自我介绍尽量详细,大家对比之后再做安排。
我14年毕业于某著名财经大学,本科专业计算机转金融。严格来说,属于二战。毕业前夕有过考研经历(报考本校),但只草草复习两月(10-11月),政经几乎没写、政治裸考。考前一月不胜压力,弃文从武,荣幸成为剑灵第一代满级玩家。成绩出来方觉后悔,虽然只有两月且提前放弃,但离录取线只差了政治和政经的功夫,倘若最后一月咬牙坚持,那么定然考上,因而为自己荒废的一个月无比惋惜,从此暗自决定无论何时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坚持到底!
毕业第一年把玩的意愿满足到了极限,第二年工作,去年6月份辞职考研。因为上次考研带来的过度自信,又玩了一月。7月11号跨考半年班开营之后才正式复习,到圣诞节考试,复习时间仅5月有余。所以说,只要你肯努力,半年并不晚。不过当你开始做,才能真实体会到难度。考研后期险些自乱阵脚,幸得命运女神眷顾,一次次擦边入围。
为什么报考国发院?坦白说,我并不建议大多数人选择国发院。风险相当大,如果你只期有学可上或者一流院校即好,劝你另作打算。考上的学生以二战居多。而即使是二战,我也见过很多天赋异禀的考生没能入围(上文我说,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需要运气,但是国发院缺了运气绝对不可)。这方面运气成分甚多。500余人争抢14名额,有一小部分人超常发挥,留下的空间即相当有限。除非复习完美,不然容不得半点失误。我报考国发院一来是希望院校优于本科学校,二来受宏观老师影响——宏观经济学是我本科最喜欢的课程,也是唯一一门满分课程。老师毕业于国发院,我希望能和他一样出色,因而最后志愿上填上了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
二 初试篇
我的复习没有计划。班主任一直吓唬我们,没有复习计划绝对考不上……当然我心里有大致的资料清单。所用书目以跨考的资料为主,并没有过多涉猎。7月11号开始复习,阶段安排和跨考时间一致,甚至还要慢些。如果细说,9月前为一期,名义上是跨考拔高期,但因为在半年班之前多数人并未复习,所以大家都在打基础,老师喜欢称我们为1.5阶……9月初专门复习一段时间政治,打下基础。依后来考研经历,幸亏这期狂背书,不然政治成绩必定惨不忍睹。9月前我住在集训营外面的舒行宾馆,但服从国家拆迁大计搬了出来,找了半月房子最后无奈搬入集训营617独自一间。期间无奈通勤上课,每日从知春路赶去集训营。自此,停止上早读,但作为补偿,入住617之后每天学到2点。之后的复习,英语开始自行安排,老师教的做题技巧全部抛弃,别的和教学进度无异。老师讲的很快,其实没有太多空余涉猎别的书籍。跨考的摸底考试我一向重视,刷题提高稳定性,考试测试稳定性。题都会,但是如何限时正确作答需要练习,复习的后期很多人害怕失利,模考都没有参加自己拿了卷子偷偷做,其实效果大打折扣。
各科最精华复习心得。
英语篇。9月前每日上早读,背单词,单词表由老师每日下发。我背新词前必把旧内容复习一遍。这期间阅读课教授各种技巧,包括定位和理解题意。但是后来就回归以理解为主,不再依靠技巧。9月之后,不上早读,背单词也转换为在阅读中找生词:将历年真题中所有生词记下,大致4页A4纸,不时复习一遍。
英语考研拼积累,我英语基础偏好,高考河南考生144分,高中期间积累不少阅读量和词汇量。工作期间还有阅读英文小说的爱好。不过考研时间把握不当,写作草率完结,因而失分集中在写作。
数学篇。我的数学复习进度完全同步于教学,但特别的是,我做的书少,重复度高。选中一本讲义重复多遍以锻炼稳定性,达到我看到每页第一题就知道下面几题考点的程度。考研数学,个人感觉130分靠练习,20分靠天赋。
政治篇。第一阶段在9月:每天晚饭前在操场背书,先复习一遍而后一天一章节。但只背了马原和中特。马原是成段背诵,跨考2阶讲义马原部分全部背下来,中特理论则手抄知识点,十余页A4纸,闲暇期间背诵。第二阶段为10-11月,背诵风中劲草两遍。张鑫900题做了一半后转向肖秀荣一千题,做了两遍。真题没做,不过课上讲解部分弥补了这方面短板。
专业课篇。国发院考题水平很高,出题覆盖面相当全,因而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押重点。从考试中也可看出给分的套路。908没有名词解释,注重逻辑性,微观题会有一两题的结果匪夷所思……今年题量大,除了川普和希拉里的红包题,其他计算量都偏大,并且问数相当多,各问之间关联性还有限,但整体得分率会高于宏观。
我专业课其实只看了两本书,巴罗宏观与范里安微观,另外两本遗憾没能翻阅。不过本科期间经济基础好,宏微观期末都是极高分。多恩布什、高鸿业和平迪克的教
材都读过,因而影响不大。相对来说,虽然尼克尔森的书数学比较多,但是以证明为主,考题经过练习可以得到不低的得分率。练习题主要以郑炳老师的题为主,老师有一套难题库质量颇高,预测卷可圈可点。我微观全靠老师的题练手,遗憾的是很多其他院校高质量的题被迫放弃。
三 复试篇
今年复试20进14。进到复试环节的考生都相当出色。面试分上下半场,5位老师一组,一共三组,前12名同学分在上半场,休息片刻后是8位低分同学的表现时间。不过事后看来,分数歧视并不明显,两位擦线考生都在复试中表现出色,总分居然很靠前。因而进入到该环节大可放心准备,不必为初试差距担忧。
根据我了解到的细节,跨专业考生会问不少专业课问题,而本专业考生直接问研究成果,如果没有做过项目,则问毕业论文。我复试时自我介绍只说了一半就被打断,老师对学生做学术的意向相当相当相当重视,为此问了我不少问题。而后问了我十余分钟毕业论文的问题。我的资料准备了五份,每份一套档案袋,包括个人陈述,简历,信息表,获奖证书,两篇数模获奖论文和毕业论文。似乎老师着重看了个人陈述和毕业论文。
而后是英语问题,我一紧张连经济周期都念错business cycle念成了business cyclical……老师当然听懂了。我的英语问题主要是关于研究意向和导师选择,我回答地比较犹豫和结巴,最后口语得了2分。不过大部分入选考生都是两分,只有少数是三分。另外,初试的5分相当于复试1分。而以入选考生来看,复试分差能到10分(最高91,最低82),至于未能入选者不得而知。看来考生在考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在复试阶段的优势。
复试结束后第三天就出了结果,国发院会电话通知没能入选的考生,建议其早作打算(挺人性化)。那天我不敢主动咨询,于是抱着电话守了一天……从小到大第一次守着电话期待没人打过来……公示则在4月6号(隔了好久),看到自己的排名终于长出一口气。
四 其他
1。我不上早读。我不习惯上午连续四小时高强度学习,因而早读拿去睡懒觉。但是时间安排上
,9-12点,2-5点,7-10点,11-2点四个阶段每阶段3小时保证状态。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可能是我老了吧……。
2。不要在乎对答案的结果。我政治考完和两位学弟对答案,结果他们两人选择题接近,而我大题没写完……当时心里极度崩溃。不过有14年中途放弃的前车之鉴我决定不论怎样坚持到最后。事后证明我的政治选择题正确率相当高,这是不是说明真理总是在少数人手里?
3。四门课程我三门没有写完,但是依然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4。复试一定要尊敬老师,诚实和谦虚是做学术的重要品质,这里不是商业路演,问题如有不会坦诚回答即可。另外现场所有考生都非常出色,分数先后不代表什么,一定要谦虚。
5。跨考最喜欢郑炳老师、毛老师(张华堂)、偏导老师(边一)。郑老师很熟之前通勤时经常在半路相遇。老师比较忙,每次都被我问问题问到跑路,很尴尬。郑老师口头禅很多,讲课挺有意思。张老师则是体毛茂盛,因而人如其名被称为毛老师,我总是和张老师扯世界政治,复试的时候也经常讨论问题,老师在模拟的时候问了我不少复试根本不会问的题目……我们学经济的,为什么问政治……至于偏导老师,边一老师经常骂我,总说我用复杂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其实那些复杂方法都是直觉,一瞬间就看出来的,何谈复杂。有一次边一老师形容偏导的时候说,偏导就和他名字一样,一边……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哈。
6。离开朗润园的时候,门外有很多下一期的考生询问联系方式。当时相当受震撼,选择报考国发院的很多考生准备的相当早,决心也相当足。回想起自己7月才复习着实惭愧,建议大家要尽早复习。我专业课准备不够充分,最终分数不高,有这一方面原因。
7。不要觉得国发院分数低。试着在三小时做一遍专业课卷子,再感受一下分数。据说每年专业课及格率只有10%多。但是老师给分很慷慨,逻辑正确即好,无需长篇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