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梦想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重点(北京星光超越梦想组委会)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第二章行政职能

第二节行政职能的涵义

一、行政职能的涵义

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1、公共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xi;

2、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xi;

3、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xi;

4、政府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xi。

二、行政职能的扩展(2007年论述题)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功能比传统行政得到了扩展,因为享有立法创议权,且获得了广泛的委托权,国家行政机关已涉及立法gong能、司法gong能、检察功能。

1、反映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

2、反映了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

3、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三、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简述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精英政治盛行

精英政治:在积极的意义上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社会的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合的集团,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享有和运用国家权力;在消极的意义上是指社会的极少数人及其组合的集团,实际控制甚至垄断国家权力,国民实际权利受到限制、侵害、剥夺。

2、公共支出增长

瓦格纳定律: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具有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不断膨胀。

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家庭总收入成反比,即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谈谈你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扰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2008年辨析题)

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新古典综合学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1、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2、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损害社会效率;

3、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4、帕累托最优因为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5、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6、因为存在不完全均衡,所以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7、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8、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

“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2、政府维护社会公平因不存在绝dui公平而难以履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3、政府由政府官员组成,政府官员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产生道德优势,他们不比常人更好或更坏,也同样会犯错误;

4、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关系在生活中是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时有失序和失控,导致对政府违约行政惩罚的空置;

5、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也涉及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因此政府与市场不能相互替代;

6、垄断性是政府不克服的弱点,会导致增加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7、“逃避错误”因政府行为无法比较、政府效率无法评估而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导致程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8、“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是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且不能保证选举效率和每个人的利益,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少数人决策成为必然。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并谈一谈你对两者的看法?)(2006年论述题)

1、效率优先论;2、公平优先论;3、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竞争的产物,竞争与市场相联xi,市场则与“天赋人权”的自由权利相联xi。

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这种权利不适用于市场交换,不能用后天源自市场竞争的金钱作为衡量的尺度。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即以最小的公平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率结果。

第三节行政职能的构成

论述行政职能的构成?

1、维护职能,即维护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

2、保卫职能,即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3、扶助职能,即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

4、管理职能,即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

5、服务职能,即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

6、发展职能,即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动、推进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

北师大行管考研扣扣群:233955829

2008年经济学原理试题及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

1,委托–代理理论

2,市场失灵

3,要素禀赋论

4,逆向选择

5,权衡取舍

简答题

1,简论公共的悲剧的解决之道

2,什么是货币中性与费雪效应

3,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4,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5,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原理

论述题

1,论述公共财政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论弹性理论的的作用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6,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7,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市场失灵,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

1、公共产品

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2、垄断

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方面的干预属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

3、外部影响

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xi的利益关系。

4、非对称信息

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8,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俄林师承赫克歇尔,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为俄林所接受。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9,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10,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efficienc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简答题

6,简论公共的悲剧的解决之道

a明确和稳定产权。

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同样道理,只有做好企业的产权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对国有企业而言,应明确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必须指出的是,产权稳定和产权明确同等重要。如果产权不稳定,即使产权明确,也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使用。

b合企业制度改革,力争做到公共产品私人供给。

基于具有公地特性的国有企业往往发生“悲剧”这样的现实,国有企业应退出竞争性领域,保持在非竞争性领域的地位。为此,我们应积极探讨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问题。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三种:一、私人完全供给,指公共产品的投资、生产以及修缮由私人来单独完成,私人通过收费的方式向消费者收取费用。二、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指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私人和政府形成某种联合,即政府对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如政府补贴私人植树造林等;三、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指私人与社区通过有条件的联合来提供公共产品,社区可给予私人一些优惠政策如提供场地等,这样私人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来提供社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私人生产的积极性,让公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c强制度建设,重视委托、代理、搭便车、机会主义问题研究。

由于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是一个虚置、模糊的概念,因而具体到某个企业,当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时,厂长、经理们往往会中饱私囊(如公费旅游等),增大代理费用,使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即所谓委托——代理问题。当职工意识到个人努力程度与企业经营相关不大时,便会产生出工不出力、损公肥私等搭便车与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代理组织的建立固然可以大大降低产权的行使成本,但由于传统的公有制经济模式缺乏一套对代理人的约束机制,使代理机构日趋臃肿和僵化,代理组织的运转和调整耗费了日益增多的资源,代理费用日益升高,产权行使费用过高的矛盾很尖锐。有鉴于此,专家呼吁,在不断完善企业约束机制的同时,也要建立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在这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实行的股权奖励制、年薪制等,有借鉴意义。

7,什么是货币中性与费雪效

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费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把公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一下,公式就变成: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某种经济制度下,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你的实际购买力。于是,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义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银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会随之而变化。

8,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内在稳定器是指一些具有自动调节国民经济功能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能够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在经济衰退时,能够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因此可以自动地稳定经济,又称“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一般认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自动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通货紧缩时,具有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的功能;通货膨胀时,具有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的功能。这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就能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自动变动,从而自动减少国民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

1.自动改变的累进税收制度,采用这种制度,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自动下降,个人和公司保留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从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导致总需求下降,克服危机;而在经济上升时,个人和公司收入增加,政府征收的所得税率也自动-上升,使个人和公司的消费和投资受到抑制,物价上涨得到控制,经济趋于稳定。

2.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支付。在经济萧条时,工人失业增加,政府的失业补助及其他福利开支则自动增加,从而维持了失业工人的支出,有利于克服生产过剩;在经济上升时期,失业减少,从而失业救济及其他补助也自动减少,而征收作为失业补助的资金来源的税收却自动增加。

3.私人储蓄和公司储蓄。一般家庭在短期内收入下降时,一般不减消费,而是动用过去的储蓄;在收入增加时,也不立即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使消费保持相对的稳定。公司也是如此,在收入减少时,不轻易减少股息,而是减少保留利润;在收入增加时,也不轻易增加股息,而是增加保留利润。

作用与局限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调节经济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因此,尽管某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仍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9,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一、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外汇汇率上升使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表示价格下跌,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般情况下有利于扩大出口量提高对国外市场的占有率。

同时,外汇汇率上升,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将上涨,一般情况下会抑制国外商品的进口量。

二、对本国国内物价的影响

由于出口贸易形势良好,一般会导致国内生产厂商和商业部门的激烈竞争,互相抬价抢购出口物资和商品,结果造成物价的上涨。

同时,以进口商品为原材料的产业会随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增大生产成本,不得不提高成品售价,从而带动国内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三、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本币汇率下跌,以本币表示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下降,本国和已在国内的国外资本会外逃,形成本币形式资本外流的局面。

2、本币汇率下跌,以外币形式的投资这时可以折算成更多的接受投资国本币,这就有利于带来外币形式的新的国外资本的流入。(入境旅游业也会因为这个道理而增长)

3、外汇汇率上升会使债务的还本付息负担加重,不利于债务国。

四、一般情况下,外汇汇率攀升会使一国外汇储备增值。

10,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原理

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含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并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而这一原理,只是一般均衡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描述。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五点:(1)在既定收入的约束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取决于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取决于把产品的价格=边际成本=边际收益;(3)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来决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使得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应的要素价格之比。 (4)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支付给要素所有者,并取得要素报酬收入,根据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决定相应的要素供给量。(5)市场调节供求双方。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处在一般均衡状态(帕累托最优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从消费产品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利润, 生产要素按各自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报酬收入。

看不见手的原理,强调的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实现资源的合理的配置和有效配置,并最终导致社会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而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应利用好自己的资本,使之产生最大的价值。从主观上讲,这个人并不想增进公共福利,更不知道他实际上增加了多少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所得,但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 助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想追求的东西。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却无意识地增进的社会利益,其效果比真地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好。斯密之所以提出了这一论断,认为人们都有“利己心”,是“利己心”驱使着人们去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得到了,因为财富是所有国民对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消费。这就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实质。

论述题

3,论述公共财政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共财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财政更好地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机遇。财政应在明确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认识自身同客观实际要求的差距,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公共财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公共财政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实现职能的经济基础以及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致力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平、有效的供给,是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共财政的公平性特征,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缩小居民收入不合理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目标是统一的。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要求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分工,不与民争利,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经济运行的平稳有序,这有利于建立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从公共财政的法治性或规范性来看,通过增强财政的法治化、程序化、透明化和民主化,实现民众对政府理财乃至整个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是构建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二,公共财政的稳固强大,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量达到3.1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3%,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中用于农业、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的比重分别达到5.3%、18%、7.4%,较好地凸现了财政的公共化改革取向。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广泛,目标多元,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相应财力的跟进。因此,稳固强大的公共财政,成为确保和谐社会目标最终实现的必不可少的财力基础。

第三,公共财政的完善创新,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通过进一步积极构建规范的公共财政收入制度、支出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将为社会和谐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公共财政改革过程中,政府将以社会管理者身份,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的社会公平主体职责。通过加快公共财政的法治化进程,实现民主理财,增强预算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将为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财政法治基础。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之一。相应地,完善公共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仅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紧迫任务。

现阶段影响社会和谐的财政问题

当前,社会成员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形成了突出矛盾。具体到财政体制中,还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些问题。

一是“二元”财政结构问题。“二元”财政结构集中反映在“一品两制”上,即对同一种公共品,在城乡居民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上有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如教育、道路、环境、卫生等,在城市,其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城市居民基本可免费或低价享用;在农村,以往主要由农民在各种农村税收以外再通过非税方式自我“埋单”,财政只给予一定补贴。研究表明,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小学享受到的国家中小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不合理的财政制度安排,是形成城乡“二元”矛盾的关键。

二是财政“缺位”与“越位”现象。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一般而言,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几乎都是政府公共财政必须重点投入的领域,也是最能体现公共财政特性的用武之地,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些领域的公共财政“缺位”。另一方面,财政在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却存在着“越位”现象,如参与一般性领域的市场竞争等。

三是现行财政制度再分配、再调节功能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运用财税政策工具,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居民、地区间的发展差别。而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以个人所得税为核心的税收调节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存在“逆向调节”的问题。同时,城镇社保覆盖范围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也制约了财税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分配作用的发挥。此外,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目标定位不突出、总量不足等缺陷。2005年,在中央对地方的11120亿元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分别占33.8%、33.4%和32.8%,降低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

四是政府间财政关系不顺畅。从财政自给能力(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指标来看,中央政府由1987年的0.87提升到2004年的1.84,而地方级则在17年中由1.03降至0.59。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完善、地方主体税种缺失、转移支付不规范等因素,近些年基层财政困难、县乡债务问题显性化,降低了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支付能力。

五是财政法治化程度不高。预算中还带有“人治”色彩,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降低了公共财政的“公平化”程度。

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政策取向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财税政策要坚持公平、公共等原则,注重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提供基本均等化的服务水平,在调整收入分配、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分配政策,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逐步实现公共产品的城乡一体化供给。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逐步解决乡镇政权行政机构臃肿、行政制度供给过剩的问题。完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整合支农财力资源,综合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农行为,合并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农业投入机制。

第二,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适度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二是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努力解决群众“看bing难、看bing贵”的问题。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对基础科研事业的财政投入。调整财政对应用性科研的投入方向,重点向成果转化倾斜。采取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的财政投入。四是增加文化体育事业投入。重点支持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以及文物保护设施建设,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努力发展体育事业。

第三,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费用扣除的内容,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在不断扩大收入调节范围的基础上,对特定支出实行优惠抵扣。二是研究征收物业税。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者每年缴纳的物业税,并将企业单位和个人在城镇、农村拥有的所有房地产均纳入征税范围,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三是适时征收遗产税与赠与税。遗产税是个人所得税的补充,可以有效防止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在开征遗产税的同时应开征赠与税,以防止被继承人生前将财产通过赠与方式逃避缴纳遗产税。四是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规范津贴补贴。适当提高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收入,推进公职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逐步清理对干部职工的政策性欠账。

第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利。一是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使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对象应保尽保。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低保对象以及贫困地区、贫困农村的贫困人员的保障力度,逐步建立针对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三是积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增加财政对城乡特困群体的医疗救助、住房取暖救助、子女上学援助和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的投入。四是高度重视农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推动其与城市社会保障接轨的进程。五是增加对就业和再就业的财政投入,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

第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按照“因素法”,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标准。对特定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应同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税负高低、城市化程度、民族风俗、人口、教育状况和对财政支出的需求等因素相联xi,确定统一标准,进而确定财政支出水平。二是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收入划分适度集权、政府支出适度分权的前提下,建立促进地区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地区间财力水平相对均衡。三是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规范转移支付资金运行。对现行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大幅度整合,逐步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和与特定政策目标相联xi的专项拨款规模,削减非规范化的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补助形式。

第六,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扩大排污收费征收范围,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将环境要素成本量化纳入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立足于资源开源、节流、保护的各个环节,研究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财税政策,从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完善税收政策、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促进资源有偿使用四个方面,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鼓励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第七,整合政府财力资源,缓解构建和谐社会的资金矛盾。一是按照“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财力,缓解公共支出领域的资金需求矛盾。二是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重点用于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特别是对职工的欠账问题。三是科学界定财政供养范围。以政府职能转换为核心,通过深化机构改革、加速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以公车改革为重点内容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等,有效缩减财政供养的机构和人员。

第八,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构建法治财政运行机制。按照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合理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地方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财力相匹配。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非税收入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预算,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依法界定财政决策权限,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以开展专项资金和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理财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理财行为的权责统

4,论弹性理论的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商品a的价格由10元/件涨到11元/件,商品b的价格由1000元/件涨到1001元/件,二种商品价格的绝diu改变量是相同的,但其实质意义不同。很显然,商品a的涨幅要比商品b的涨幅大很多。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分析一些经济量的绝dui改变量,而且需要考虑一些经济量的相对改变量。如果二个经济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我们亦需考虑一个经济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量的影响程度。

将弹性理论引入经济学,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是用数理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数理经济学或计量经济学,它是把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依据规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理论的精确性。

由经济学知识可知,影响一种商品需求(用q表示)的因素有很多,除消费者的偏好和对该商品的预期价格外,主要有该商品的价格(用p表示)、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需求弹性是用来测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预期弹性。其中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的是在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其它因素给定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其价格,其需求发生变化大小的程度。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分别用来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和收入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大小程度。类似地,供给弹性也可分为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预期弹性。由于各种弹性的定义和经济应用的原理大致相同,下面仅就需求的价格弹性加以说明。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对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等于百分之一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用公式表示就是:

公式中即需求的价格弹性。根据经济学中的需求定理,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价格弹性值本来为负值,但西方经济学中习惯用正值来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所以在公式的右方乘以(-1)。

根据弹性系数的绝dui值的大小,需求的价格弹性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当>1时,称需求是富于价格弹性的,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充足,因为这是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如果=,则需求完全富于价格弹性,表明价格的任一微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无穷大的变化,这显然是>1时的一种极端情况。

第二,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或者说需求的价格弹性不足,即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如果=0,则需求完全缺乏价格弹性,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保持不变,这是<1时的一种极端情况。

第三,=1时,称需求具有单元弹性或单一弹性,因为这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等于价格的相对变化。在几何图形中,具有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是直角形的双曲线。

三、把弹性引入经济应用的实际意义

弹性是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预测市场结果、分析市场受到干预时所发生的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一个有利的经济分析工具。

(一)进行价格决策与销售收益分析

利用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可以得出价格变动如何影响销售收益的结论。这对于制定销售策略和合理确定商品价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设需求函数,从而收益函数为,其边际收益

由此可知,当需求是富有弹性时,即当 时, ,说明收益是价格的单调减函数。此时若采取降价措施,可使总收益增加,即薄利多销多收益;

当需求是缺乏弹性时,即当 时, ,说明收益是价格的单调增函数。此时可适当提高商品售价,以增加销售收入;

当需求具有单一弹性,即时,,此时的收益已经达到最大值,且总收益不受价格影响,因而无需再对商品价格进行调整。

(二)引导消费品的生产

消费品生产企业,需要科学地预测消费者购买力的投向,以便生产适销产品,增加企业利润。而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又与其可支配收入有直接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以 表示) ,是指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其数学表达为: 。当 时, ,

其中,表示消费者的收入,为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量。根据 的大小,能够测定消费者收入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而且可以将各种产品分为:

1.正常品:一般来说,当消费者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当某种产品的需求量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即需求量与收入成正向变动时,叫正常品,此时 。其中,又可以根据 是否大于1 ,将正常品分为两种:(1)奢侈品:若,说明收入发生相对变动时,需求量变动更大,这种产品叫奢侈品。(2)必需品:若,说明收入发生相对变动时,需求量变动较小,这种产品叫必需品。

2.劣等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产品,叫劣等品。运用需求的收入弹性,不仅可以确定商品的性质和类型,还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分析许多经济问题,恕不枚举。以上讨论了需求价格弹性及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类似地,还可以讨论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供给的预期价格弹性、总成本对产量的弹性、总利润对产(销)量的弹性等在经济中的应用。

(三)进出口商品供求弹性与国际贸易收支

研究一国进出口商品供给和需求弹性,对一国正确地制定汇率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外贸管理政策等宏观、微观经济政策,进而改善贸易收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般而言,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调节效果越好,越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收支。当需求弹性无穷大时,一国货币贬值不仅能消除逆差,还可以使该国从逆差变为顺差。相反当需求缺乏弹性时,一国的货币贬值不仅不能改善国际贸易收支,反而使国际贸易收支恶化。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对贸易收支也有影响,但其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率先提出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正式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后来在勒纳等人的相继努力下,创立了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主要考察在假定供给弹性无穷大时,货币贬值与贸易收支之间的改善关系。在这一条件中,只要一国出口和进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dui值大于1,即 ,那么该国的货币贬值一定能够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改善国际收支。

(四)供需弹性与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所纳税收,而通过购入或销出商品价格的变动,或通过其他手段,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税负转嫁并不会影响税收的总体负担,但会使税收负担在不同的纳税人之间进行分配,对不同的纳税人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税负转嫁是税收政策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税负转嫁的主要途径是价格的变动,转嫁的幅度取决于供求弹性。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税收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收将主要由其他人负担。税负完全转嫁或完全不能转嫁的情形,理论上分析只能是下列四个条件之一:一是需求完全没有弹性,二是需求有充分弹性,三是供给完全没有弹性,四是供给有充分弹性。在第一和第四种情况下,税负可以完全转由购买者负担。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税收将完全由纳税人自己负担。当然,这四种情况出现的机会都很少,因此,较普遍的情况总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例如,生活必需品盐类由于缺乏弹性,消费者税收负担就比较大;而生活奢侈品由于富有弹性,消费者税收负担就比较小。

(五)恩格尔定律的应用

恩格尔定律是需求收入弹性应用的一个范例。其含义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收入水平越低,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因此,如果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食物支出变化率与总支出变化率的比值,那么,其大小同收入水平的高低(或家庭的富裕程度)成反比。由于收入等于消费储蓄,故消费总支出可用收入代替。因此恩格尔系数也可表示为食物支出变化率与收入变化率之比,其实质就是需求的收入弹性,西方统计学家经常以恩格尔系数的高低作为划分低、中、高收

入国家的标准。事实上,恩格尔系数还可以反映出在商品价格变化的情况下,价格的同一变动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或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当食物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时,低收入家庭更加不利。目前,恩格尔系数已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弹性分析需要的数据少,计算方法只需要对微分和导数有所了解即可,而且应用广泛灵活。但是,由于考虑的变量较少,分析结果可能有片面性。这就要求利用这一分析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适当修改分析结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