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时代浪尖! 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科生 研究生_网易订阅

??52年前,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宇宙第一次听见来自中国的声音。

这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承载了彼时数亿中国人的航天梦,至今在太空中飞行。 它的设计者——孙家栋院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上,21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三本科生曹志浩,采用30分钟太空音频素材,借助AI技术重新编排,融合了52年来中国探索航天声音的《东方红》,向千千万万航天人致敬。

“我一直心怀航天报国梦,希望以后能够传承航天精神,争做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代言人。”曹志浩说。

上周日(6月12日),哈工大(深圳)刚刚庆祝了自己20周岁的生日。流淌着哈工大名校基因,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扎根20年,哈工大(深圳)用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名校+名城”产生的特殊效应,也让这所南方的哈工大成为无数年轻学子向往的学府名堂。

图丨哈工大(深圳)主楼

航天第一校

数十颗我国发射的在轨卫星,在浩瀚宇宙中跳动着一颗强大的“国产心脏”。

而哈工大(深圳)的张东来教授正是这些卫星“心脏”的研发者之一。

“卫星电源控制器(PCU)是航天器的‘心脏’,直接影响航天器在轨可靠性和安全性。一颗价值高昂的卫星一旦失去了‘心跳’,将会产生巨大的损失。”张东来教授说。

此前,高压大功率PCU一直属于国外封锁技术,我国长期依赖进口。而张东来教授团队率先研制成功的大功率PCU,解决了这一“卡脖子”的难题,让我国在相关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天通一号、中星十六号等39颗卫星,并获得了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20年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本硕博均毕业于哈工大的张东来教授,2002年便来到了哈工大(深圳)。他表示,自己研究的专业与航天并无直接关联,但心中一直涌动着“航天情结”。

“我以前在哈工大校本部读书,来深圳之后就想把研究方向定位服务航天,这与哈工大航天的传承有关。”

十几年来,张东来教授所带领的空间电源创新团队,一直紧盯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团队培养出来的硕博生,多数工作在航天事业的一线。

“我指导的学生的研究课题,均与国内航天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直接对接,主要解决国内航天电力电子和控制器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毕业的学生很多去了航天五院、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单位。”张东来教授说。

图丨2014年《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发布:提出打造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名城。

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诞生了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哈工大,绝对担得起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的称号。

坐落在南国的哈工大(深圳)在航空航天领域同样表现亮眼:

累计发射各类卫星20余颗,率先提出新型成像体制,解决了成像分辨率与幅宽相互制约的世界难题,又添一国之重器;2021年11月问世的卫星大脑实验室原理样机雏形,让我国在该研究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2018-2021届毕业生平均每年100多人到航天国防系统就业,其中2021届毕业生有163人到航天国防系统单位就业,创历届新高。两届已毕业的本科生中25%在航天国防单位就业。

顶尖人才辈出

今年5月,陈昱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论文。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他在大二阶段就已经进入生物智能材料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在教授和团队成员的指导下,陈昱铎坚定了自己的科研理想。今年秋季,他将赴欧留学深造,攻读顶尖名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正是哈工大(深圳)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一。据统计,哈工大(深圳)两届本科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十几篇高水平论文,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2021届继续升学的本科毕业生中,90%去国内前10的高校读研。

图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在2002年成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自2016年起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至今累计招生5450人。录取生源质量在全国高校平均排名第11位,从2018年至今,在粤理科投档线连续四年蝉联全省第一位。

传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发扬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哈工大(深圳)与校本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实现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着雄厚的办学底蕴,是我国工科领域当之无愧的王牌军。而哈工大(深圳)更是延续校本部的实力,并立足深圳,放眼全球,参考世界著名理工院校的专业结构。在24个一级学科中,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和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哈工大(深圳)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高水平的师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研究,为每一位本科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规划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

目前,哈工大(深圳)已形成由近30位院士领衔的“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全职教师中近8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近90%为国家及深圳市政府认定的各级高层次人才,师资水平全国一流。

2021年9月,哈工大(深圳)的青年学者王旭教授入围2021年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全球仅8位青年科学家入选。2个月后,陈怡沐教授入选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名单。当时年仅28岁的他,是入围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优秀的青年学者不断涌现,正为哈工大(深圳)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和无限潜力。

图丨陈怡沐教授

走进哈工大(深圳)校园的核心地带,一座8层高的大楼引人瞩目

。这座拥有125间实验室,配备了目前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计算机软件编程,到3D打印的硬件制作,再到自动化的智能运行等实验器材一应俱全的大楼,正是哈工大(深圳)的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而它的使用者主要是该校4500余名的本科生。

“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学以致用的理工科人才”正是哈工大(深圳)培养人才的一大理念。基于此,哈工大(深圳)率先在国内成立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本科生在大一阶段即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各项实践创新活动,大一年度项目本科生累计立项904项,参与率超过80%。

实验中心是哈工大(深圳)学子最好的“练兵场”,一大批出色的竞赛团队在这里得到萌芽孵化。短短几年,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64项,省部级奖项1160项。

就在不久前,主要由本科生组建的Critical HIT机器人队拿下ICRA RMUA国际赛冠军,成功卫冕!

图丨哈工大(深圳)Critical HIT 机器人团队成功卫冕2022年ICRA RMUA国际赛

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哈工大(深圳)的学子更是拥有全球前沿的国际视野。12所世界一流名校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近百个国际交流项目,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

与华为、大族激光等企业成立的33个校外实习与联合培养基地,超过100家实习合作企业,大量的企业参观和实习机会,更是让学生深度参与和把握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哈工大(深圳)牵头成立了“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等多个平台,未来将发挥各联盟高校优势,培养更多卓越工程人才。

大学校园,是一整个深圳

用31年,实现GDP从1亿到1万亿的飞跃,再用11年翻三倍到3万亿。

这是深圳创造的奇迹。

1.8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布深圳,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0家高新企业,这是全国其他城市不可想象的科创密度。

2012年-2021年,青年科学家流入比例居全国第一,“聪明的脑袋”都选择了这里。

公开、透明、公平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发展舞台,“来了就是深圳人”从不是一句口号。

今年1月,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深圳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制造装备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20大产业集群、8大未来产业规划。深圳的明天,必然是腾飞的。

创新、活力、开放、包容。哈工大(深圳)就生长于这片潜力无限的年轻沃土上。

图丨深圳

哈工大(深圳)所在的南山区更是深圳的“科创心脏”和教育中心。这里,被称为“中国上市企业聚集第一区”,上市公司总数达182家,总量全国第二,密度第一。

这里,坐落了9个诺贝尔奖实验室、400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占整个深圳市的80%。

位于南山区的哈工大(深圳),已与多家优质企业共建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

南山区乃至整个深圳,都是哈工大(深圳)的校园。城市日新月异的产业、行业,正在跳动的经济命脉,都是学子最好的老师和课堂。

图丨深圳湾科技园

截至目前,哈工大(深圳)已累计培养了两届已经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的学生中有71%在大湾区就业,前往世界500强就业的人数占比33%。超过八成的2020届(首届)毕业生对就业现状表示满意,远高于全国一流大学工科专业。

已毕业的1.3万余研究生中,超60%的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25%在深圳就业。超70%的毕业生就职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其中38%签约世界500强企业。

“敢闯敢试”的城市精神和氛围,更是让深圳成为创业的天堂。哈工大(深圳)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达百余家,89%为科技型企业,85%在深圳创办,涌现出了包括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快看世界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产值公司、新三板上市公司与“独角兽”公司。

图丨哈工大(深圳)HIT广场

今年9月,又有一批新鲜的面孔满怀憧憬,即将来到这所全国顶尖、年轻活力的高校,在这里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

他们将拿着最耀的录取通知书,走进美丽的南国工大。

图丨今年,每位哈工大新生都将收到一份带有金刚石或蓝宝石的录取通知书

哈工大(深圳)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坐落于南山区的大学城。三校之间讲座互听、社团互动、资源共享。

三校共享馆藏印本文献170余万册的图书馆、拥有国际标准体育场馆的体育中心和一卡可解锁多地美食的8个食堂。

图丨哈工大(深圳)图书馆

公寓式的本科生宿舍,配有空调、独立阳台和卫生间。两室一厅和四室一厅的两个房型,充分满足学习和生活质量。

图丨学生宿舍

在哈工大(深圳),这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有着无限可能。

图丨哈工大(深圳)荔园生活区

2022年,哈工大(深圳)继续面向广东、陕西等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招生1375人,计划数与2021年持平。

此外,哈工大(深圳)今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属于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同时也是A+学科。

2001年,哈工大南下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名校+名城的携手落笔,让哈工大(深圳)在巨人的肩膀上应运而生。

20年,哈工大(深圳)持续深耕,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上创下了深圳速度和质量。

适逢盛世,哈工大(深圳)又来到一个全新的起点。与粤港澳大湾区同频共振、紧密相连的哈工大(深圳),必将屹立于时代浪尖。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