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这是我的观点,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考研要从大一开始准备,这主要取决于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配置,但现在我国中学的教育是没有针对学生思维模式和思维配置的专门课程和训练的。也可以这样说,这样的理念都不普遍,即使是在大学,当然思维配置这个概念是我最早提出的。
考研实际上考的是一个考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对策、看问题的思路和建议采取的措施(仅就文科考研来讲),它并不是考的 1+1=2,它考的是如果1+1,为什么等于2?1加1能不能等于3?1+1在什么条件下它等于0?你认为1+1等于-2的可能性又是什么?实际上考研题目它可是这样的一些题目,而这样的一些题考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
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美呈现出这些考生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最基本理论概念的一个阐述和自己的一些分析,其实对一个本科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需要学生的手速要快,
我们抛开不讲本科生四年还有很多的专业课要去学习,还有学校举办的活动包括自己寒暑假的实习兼职和实践,以及外语四六级考试,再加上运动会,春游秋游等各种节假日。
其实我们把这些需要耗费时间的事情都刨除之后,大学本科四年其实可用的、有效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是非常非常有限的。
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大一这一年基本上就已经算是废掉了,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可能也废掉了一两个月,而那些做得不太好的,基本上整个大一就全废掉了,也就是说除了体验大学校园的五光十色,但在能力上没有任何的提升。
这个废掉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指一个学生的确是在教室里听课的,但可能他的身、心、灵都没有在教室里,或者说部分地在教室里,那么他就没有完全开启他所有敏感的神经去捕捉学习,更别说用思维方面的能力去深耕和思考了,还有试着怎么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样的话混到了大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pk就不期而至了,也就是第一次评奖学金,结果是一个班很少数的学生,如果是40个人的一个班,一般有5到7个人评上了一二等奖学金。
如果一个学生获得了一等奖,甚至是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如果他的学校规格是双一流的,那基本上我们可以说他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北大和清华研究生的班级,就是说保研的机会已经达成了一半,
当然还要看后边三年的学习成绩,但一般不出意外,这些在一开始就掌握了主动的学生,是不会放弃掉保研的任何可能性的。
而那些没有获得一,二等奖奖学金的学生,基本上和保研这件事就说拜拜了,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学生后边两年里都获得了一、二等奖学奖,同时又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赛的一二等奖,那么他是有可能在大四的时候冲一下保研资格的,但这也要看学校。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大一结束学习成绩就没有排在前面的学生,也就剩下考研这条路了。
每个人的人性都差不多,如果一个人尝到甜头和感觉到了成功的前奏,是绝对不会放弃掉好机会的,一定是继续保持大一以来的学习劲头的。
那些突然醒悟了,知道自己从大一开始就做错了的学生,一般后面就不会不认真学习了,至少玩心会少一些,但他们也只能在大四考研上去拼搏了,因为保研跟你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已经落后了。
考研的成功,不但要看学习,还要发表文章,还要参加有科研性质的比赛,外语也要过四六级等等,时间看起来真的是不够用的,在这一路的努力里,一个学生的思维配置慢慢得到了提升,如果他可以意识到思维这个问题的话,同时也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经常去书店里看看考研的参考书
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在大一的寒假里我就一个人离开北京出去流浪了,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候我知道,我一定要想明白了,毕业以后做什么,后面该怎么学习。很庆幸回到北京后,大一的下学期,我开始走上了一条今天看来,正确的道路。
这么看来,考研并且一次就考上很好的学校,是一件多么有难度的事情,所以我说,考研从大一开始准备一点也不早。